老師每發一個音,他們都得全神貫注觀察老師的嘴型,努力用自己的嘴脣和舌頭模仿。
撰文:陳偉光 檳城社區刊物《城視報》再度與喬治市藝術節合作帶來《島嶼島》系列,架起台灣與檳島兩座島嶼之間的文化橋樑,其中的四部人文紀錄片展因為趕不上疫情的變化,而從原本的實體放映轉到線上,卻能夠讓更多島嶼外的觀眾得到觀賞的機會,也算是一個正面的發展。書法藝術家董陽孜和電影導演蔡明亮都比我年長,獨立音樂教父張四十三和我年齡相若,世界名廚江振誠比我年輕,這四位文化人和藝術家所投身的領域,都和我本身從事的表演藝術、身邊的朋友圈有關聯,或多或少都有點類似我的生命軌跡。
這部紀錄片並沒有聚焦在任何食譜的秘密,我在鏡頭前看到一個名廚對人生的追求,如何保持那一份對人對食物的真誠,他享受道地街邊小食的滋味,他喜歡員工從零開始學起的純粹他是遇到事業瓶頸而煩惱,但角頭音樂已經成為台灣獨立音樂的傳奇,他的歷史任務早已完成,反觀環境更加嚴峻的馬來西亞獨立音樂場景,無論是規模還是影響力,都還沒有任何值得驕傲的地方,要突破現狀談何容易。從前就是現在的《昨天》 蔡明亮首部電影《青少年哪吒》上市那一年,我的大馬友人就在台灣跟他做了一個訪問,當時大馬人對這位旅居台灣的大馬籍導演根本一無所知,我把那篇訪問刊在自己替光華日報策劃的《藝文廣場》版位內,讓蔡明亮的名字首次出現在檳城報章。他那些少對白、長鏡頭、慢節奏的電影一直是我對生活的共鳴,我身邊很難找到他的知音,那種看了無人可以分享的寂寥,如同他在 《昨天》裡對著鏡頭娓娓道來的兒時孤獨。當我在《初心》裡看到江振誠以米其林星級大廚的身份,在家鄉士林夜市很認真地分析小食檔口的成本控制,對小販能夠做出如此高性價比的食物而深表佩服的表情時,我就聯想到聞名全球的檳城小食,那種用生活熬出來的滋味,怎能不打動我的味蕾呢? 江振誠的餐廳重質不重量的經營方針,限制顧客人數的做法,也讓我看到好幾位在檳島開餐廳和咖啡館的友人身影,他們的店面完全體現了主人家的性格,沒有預約最好不要前來碰運氣,否則就會變成碰釘子。
鏡頭拍攝了他享譽新加坡的Restaurant Andre歇業前幾周的點滴,從廚房的烹調到桌椅餐具的擺設,都貫穿了他的生活哲學。從他的員工、合夥人、妻子的口中,我們看到一個名廚的多重角色,那份對食物不忘初心的堅持,才會讓他在最完美的時刻放下一切,踏入人生另一個階段。即便美中雙方目前尚未對元首峰會發表出確切時間,但《霧谷晶策》綜觀上述的時程,10月底G20峰會可能來不及安排。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美中視訊元首峰會可能時間評估 由於習近平在2020年1月後,就沒有再踏出國門一步,外界早就不看好習近平親自出席各大峰會,不論是10月底將在義大利羅馬登場的「G20元首峰會」,亦或是11月將於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在汶萊舉行的「東亞峰會」(EAS, East Asia Summit)或是在紐西蘭舉辦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都應該會由其他高層代替出訪,或是以視訊峰會方式進行。即便中國在10月初,派遣多達150架次戰機侵擾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造成美中關係退回原點,美中雙方仍設法接觸,而拜登總統也積極尋求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的機會,並稱他與習主席都該遵守「台灣協議」(Taiwan agreement)。不過,習近平已有600餘日未踏出國門,因此計畫將兩人實體會面改線上峰會。美中雖希望穩定關係,但引人注目的台灣問題恐帶來阻礙。
回顧三月美中阿拉斯加會談、七月天津會談狀況與障礙 2021年3月18日,美中兩國在阿拉斯加最大城安哥拉治舉行雙邊會談,美國由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與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為首,而中國以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及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為首。除了擔心疫情外,中國共產黨將在11月舉行的「第19屆六中全會」,也被外界認為是習近平不出國門的原因。
不過中方以「戰狼式砲轟與威脅」應對,使得氣氛尷尬。拜登在9月初與習近平熱線時,就希望未來可以「實體」見面,藉此改善關係。而11月勢必是繁忙的一個月,美中元首各有歐洲、非洲訪問行程,以及國內的黨六中全會大事。雙方關係仍處緊張,但都希望透過具有建設性的會談,以重新穩定兩國的聯繫。
」而「拜習視訊會」雖然有初步共識,但具體時間仍不確定。根據歐巴馬政府的前美國亞太顧問麥艾文(Evan Medeiros)受《路透社》訪問時,表示「這次的會談並非破冰,而是去試探中國的底線、行為以及共機擾台的活動。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也反指美國干預內政,並繼續以強硬態度面對台灣問題。因此《霧谷晶策》認為「拜習會」應該將在2021年12月,以視訊的方式進行的可能性最大。
美國急於與中國釐清現狀 為何拜登非要在年底與習近平碰面不可?又無論實體會面或線上峰會皆可呢?《霧谷晶策》分析美國急於與中國的原因,大概就是因為眾多紛爭都跟中國有關,以下三點分析: 首先,自詡為「老外交通」的拜登總統,自2009年任歐巴馬(Barack Obama)副手時,就被指派與當時的中國副國家主席相熟,以便透過於公於私的情誼,處理美中兩國的關係。華府也認為這次的會談並不如預期,除了氣候變遷的議題外其餘的都沒有共識。
外界認為這是自1971年季辛吉(Henry Kissinger)訪中以來最糟糕的一次,雙方都蒙上不愉快的陰影。雖競爭及爭議不斷,但美中兩方也開始有些許改善。
同樣硬碰硬的態度也套用在其他對中國的敏感議題上。另外,白宮所發表的會後新聞稿中,僅提及與中國討論台、港、疆問題外,並未提到任何「拜習會」相關議題。三月會談是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上任後,美中外交高層首次會面,但雙方缺乏信任,在媒體面前毫不遮掩意見相左的情況下唇槍舌劍。尤其隨著9月「拜、習元首二度通話」,以及後續孟晚舟事件落幕,都讓雙方關係暫時「退冰」。除了美中經貿不平衡外,人權、新疆、香港、南海,以及最被關注的「台灣」等敏感議題,常常造成會談局勢緊張。雙方也同意加強戰略溝通,避免衝突對抗,尋求互利共贏、穩定關係。
但顧慮到疫情,習近平赴塞內加爾參加會議的機會極為渺茫,使得「拜習會」以視訊的方式舉行的機會大幅增加而拜登也擅長這種「見面三分情」的手法,穩定與習近平之間的關係。
美國急於與中國釐清現狀 為何拜登非要在年底與習近平碰面不可?又無論實體會面或線上峰會皆可呢?《霧谷晶策》分析美國急於與中國的原因,大概就是因為眾多紛爭都跟中國有關,以下三點分析: 首先,自詡為「老外交通」的拜登總統,自2009年任歐巴馬(Barack Obama)副手時,就被指派與當時的中國副國家主席相熟,以便透過於公於私的情誼,處理美中兩國的關係。回顧三月美中阿拉斯加會談、七月天津會談狀況與障礙 2021年3月18日,美中兩國在阿拉斯加最大城安哥拉治舉行雙邊會談,美國由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與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為首,而中國以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及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為首。
即便中國在10月初,派遣多達150架次戰機侵擾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造成美中關係退回原點,美中雙方仍設法接觸,而拜登總統也積極尋求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的機會,並稱他與習主席都該遵守「台灣協議」(Taiwan agreement)。除了美中經貿不平衡外,人權、新疆、香港、南海,以及最被關注的「台灣」等敏感議題,常常造成會談局勢緊張。
雙方關係仍處緊張,但都希望透過具有建設性的會談,以重新穩定兩國的聯繫。但顧慮到疫情,習近平赴塞內加爾參加會議的機會極為渺茫,使得「拜習會」以視訊的方式舉行的機會大幅增加。因此《霧谷晶策》認為「拜習會」應該將在2021年12月,以視訊的方式進行的可能性最大。在前兩次會談,雙方皆因意見分歧和爭議僵持不下,使兩次會談皆被「砸鍋」。
雙方也同意加強戰略溝通,避免衝突對抗,尋求互利共贏、穩定關係。另外,白宮所發表的會後新聞稿中,僅提及與中國討論台、港、疆問題外,並未提到任何「拜習會」相關議題。
外界認為這是自1971年季辛吉(Henry Kissinger)訪中以來最糟糕的一次,雙方都蒙上不愉快的陰影。」而「拜習視訊會」雖然有初步共識,但具體時間仍不確定。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美中視訊元首峰會可能時間評估 由於習近平在2020年1月後,就沒有再踏出國門一步,外界早就不看好習近平親自出席各大峰會,不論是10月底將在義大利羅馬登場的「G20元首峰會」,亦或是11月將於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在汶萊舉行的「東亞峰會」(EAS, East Asia Summit)或是在紐西蘭舉辦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都應該會由其他高層代替出訪,或是以視訊峰會方式進行。華府也認為這次的會談並不如預期,除了氣候變遷的議題外其餘的都沒有共識。
中國自10月1日起,日夜派遣多架軍機擾台後,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譴責中國破壞台海的和平,造成風險。根據歐巴馬政府的前美國亞太顧問麥艾文(Evan Medeiros)受《路透社》訪問時,表示「這次的會談並非破冰,而是去試探中國的底線、行為以及共機擾台的活動。即便美中雙方目前尚未對元首峰會發表出確切時間,但《霧谷晶策》綜觀上述的時程,10月底G20峰會可能來不及安排。三月會談是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上任後,美中外交高層首次會面,但雙方缺乏信任,在媒體面前毫不遮掩意見相左的情況下唇槍舌劍。
除了擔心疫情外,中國共產黨將在11月舉行的「第19屆六中全會」,也被外界認為是習近平不出國門的原因。雖競爭及爭議不斷,但美中兩方也開始有些許改善。
10月蘇利文與楊潔篪會談重點 10月6日,蘇利文與楊潔篪在瑞士蘇黎世舉行會議,外界解讀這是美中互相試探對方的第一步。雖這次六中全會要總結中共百年奮鬥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但今年中國內部所經歷的鄭州水災、恒大集團財務困難,以及缺電等諸多問題恐引發黨內鬥爭,這也將是習近平必須儘早解決的問題。
而11月勢必是繁忙的一個月,美中元首各有歐洲、非洲訪問行程,以及國內的黨六中全會大事。不過中方以「戰狼式砲轟與威脅」應對,使得氣氛尷尬。